卵期

幼蟲

成蟲

成蟲

成蟲體型會因種類而不同,其中雌成蟲的體型會大於雄蟲。大多數的螢火蟲體壁皆覆有細毛;胸部有三對足二對翅,前翅位於中胸,並已角質化為軟鞘,有保護後翅及腹部的功能,無飛行功能,後翅則位於後胸,有飛行作用。雄蟲發光器位於腹部第六、七腹節,雌蟲則位於第六腹節或是在第六、七節兩側以點狀方式發光。

然而,螢火蟲成蟲主要的任務便是繁衍下一代,因此在他們完成繁殖任務不久後便會死亡。

進入蛹期前,幼蟲會有段前蛹期,呈現捲曲樣,不食不動,等待體內組織變化,並陸續發出螢光,之後便會開始脫皮將其灰黑色的體壁拖去,正式進入蛹期,此時的蛹體為乳白色或淡乳黃色,並可看到成螢的各部型態,其腹部末端亦會發出螢光。

隨著時間,蛹的複眼、翅和腳等會逐漸變黑羽化,蛹殼會漸漸變透明,直至成蟲的形狀及體色完全呈現,便會破蛹而出。

幼蟲

螢火蟲的卵孵化之後,進入幼蟲的階段。一般來說幼蟲的外表身體扁扁長長的,尾巴會發光。他們通常以蝸牛、螺貝類或是蚯蚓為主食,成長過中會經過5-7次的蛻皮,然後化蛹。

螢火蟲幼蟲成長到要化蛹的時候,會在棲地附近找鬆軟的岩穴,土縫建造蛹室,在其中化蛹以減少蛹期行動不便所增加的危險性。蛹期一般約兩個星期,也有些螢火蟲種類的蛹期持續一個月之久。水棲的螢火蟲幼蟲也會在即將化蛹時爬到土質的岸邊,在岸邊的土中化蛹。

卵期

卵狀為圓形;顏色多為淡黃色,並隨時間再加深,且於孵化前2-3天會發出微弱的螢光現象。

scroll

卵期

卵狀為圓形;顏色多為淡黃色,並隨時間再加深,且於孵化前2-3天會發出微弱的螢光現象。

幼蟲

螢火蟲的卵孵化之後,進入幼蟲的階段。一般來說幼蟲的外表身體扁扁長長的,尾巴會發光。他們通常以蝸牛、螺貝類或是蚯蚓為主食,成長過中會經過5-7次的蛻皮,然後化蛹。

螢火蟲幼蟲成長到要化蛹的時候,會在棲地附近找鬆軟的岩穴,土縫建造蛹室,在其中化蛹以減少蛹期行動不便所增加的危險性。蛹期一般約兩個星期,也有些螢火蟲種類的蛹期持續一個月之久。水棲的螢火蟲幼蟲也會在即將化蛹時爬到土質的岸邊,在岸邊的土中化蛹。

進入蛹期前,幼蟲會有段前蛹期,呈現捲曲樣,不食不動,等待體內組織變化,並陸續發出螢光,之後便會開始脫皮將其灰黑色的體壁拖去,正式進入蛹期,此時的蛹體為乳白色或淡乳黃色,並可看到成螢的各部型態,其腹部末端亦會發出螢光。

隨著時間,蛹的複眼、翅和腳等會逐漸變黑羽化,蛹殼會漸漸變透明,直至成蟲的形狀及體色完全呈現,便會破蛹而出。

成蟲

成蟲體型會因種類而不同,其中雌成蟲的體型會大於雄蟲。大多數的螢火蟲體壁皆覆有細毛;胸部有三對足二對翅,前翅位於中胸,並已角質化為軟鞘,有保護後翅及腹部的功能,無飛行功能,後翅則位於後胸,有飛行作用。雄蟲發光器位於腹部第六、七腹節,雌蟲則位於第六腹節或是在第六、七節兩側以點狀方式發光。

然而,螢火蟲成蟲主要的任務便是繁衍下一代,因此在他們完成繁殖任務不久後便會死亡。

黃緣螢

種類:水生型 
發光:發黃光,會閃爍
稀有度:台灣水生螢火蟲中最常見的品種

常出沒地低海拔環境,前胸背板為橙黃色,表面佈滿微小圓點與黃色細毛,翅緣有黃色細紋,足部腿節為橙黃色,前翅與腹部皆為黑色,但兩片翅鞘間有淡黃色邊紋,發出黃色閃爍光,故名為黃緣螢。

在螢火蟲的棲地小生態池中,曾發現疑似遭民眾野放的大理石紋螯蝦入侵,由於大理石紋螯蝦不需公母配對,只要一隻螯蝦就能產下子代,繁殖力驚人,且此種螯蝦有剪掉水生植物的習慣,包括台灣原生種的台灣萍篷草,若消失將造成螢火蟲棲地破壞。因此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於2020起以蝦籠誘引為主、器具撈捕為輔,捕獲上萬隻螯蝦,終於成功整治清除,也在此誠心呼籲民眾不要隨意野放,讓城市中的螢光可以永續存在下去。

大理石紋螯蝦

捷運

大安森林公園捷運站3號出口出站後,由大安森林公園1號出口進入,沿路直行前往,過大生態池後即可看見螢火蟲區(小生態池)。

大安森林公園出入口

由新生南路二段靠大安森林公園的10號出入口進入,往前步行即可於右手邊看見螢火蟲區(小生態池)。